第一篇:《别样的习惯》读书笔记
幸福,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它来自哪呢?它来自亲人的关爱。
从前的我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只知道它是一个词语,一个使文章充满美的词语,可我读了《别样的习惯》后,我才发觉“幸福”不仅仅是一个字眼,它还是一个能温暖人心的东西。幸福很平常,它就在我的身边。
《别样的习惯》这篇文章写贝贝的爷爷因为时间的增长,贝贝不能够让爷爷来接她放学回家,从那时起,贝贝才发觉身边少了一样东西,贝贝才发现了与爷爷在一起的幸福感。也就是从这时,她就养成了一个别样的习惯——放学后,喜欢垫脚在校门口看爷爷是否来接她。
在生活中,我也有一个别样的习惯,一个从小养成的习惯——在洗澡前总喜欢叫奶奶帮我拿衣服。
“奶奶,帮我拿一下衣服我要洗澡了。”每当这时,奶奶便会从箱中帮我拿出衣服来。而且,衣服上总会沾有奶奶干活时的大麦香气,这种味道我特喜欢。
我的奶奶是很牛的,她身为一个女子,却要承担起照顾一大家子的任务,她带过四个子孙,其中当然包括我。我是奶奶从小带大的,她总爱在我同学面前糗我。小时候,让我吹牛最起劲的时候,奶奶会嚅动着她那瘪嘴,说我尿床时的傻事,唠叨完了,就催促:“快点做作业,牛皮吹爆了,以后咋考大学。”想想不放心,还搬条小凳上守着我。我抓耳挠腮,为了摆脱尴尬,摇头晃脑的唱着:“嗨呀依儿哎呀……该吹牛时就吹牛啊……”唱得奶奶脸都绿了。
小时的我是多么的愚蠢,总是破坏奶奶做好的事情,总是捣蛋。
夏天,奶奶煮好了一大锅的绿豆汤,放在水池中间散热,而我,呵呵,傻到把自来水放到绿豆汤中,奶奶看见了,问:“你干啥呢?”我一脸认真的回答:“不是要让绿豆汤冷掉吗?放冷水不就冷了吗?不就能吃了吗?”这可让奶奶哭笑不得,这又害的奶奶只好再去煮一锅。
人小时候,总会有些不懂事的,可现在我已然长大,但奶奶却要一直长眠在地下,这不禁让我后悔,后悔以前对她的不体谅,还惹她生气。她现在要是还在我身边,我一定会好好的孝敬她老人家,不再让她帮我拿衣服,我一定还会帮她拿衣服。
少年初识悔滋味,可时间不会倒流,我心中后悔着,但眼中的泪水不能流出,因为奶奶知道了一定会伤心的。
可奶奶就这样走了,她是带着遗憾走的。奶奶是不会舍得我的,不会舍得大家的。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让我和奶奶聊会儿天的机会,哪怕是一小会儿,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也是会愿意的。
掩卷哀愁,贝贝与爷爷,我与奶奶的情感不禁让我觉得,“幸福”是会离去的,是不等人的。时间一到,温暖的亲情,也随时会从我们的身边溜走。因此,我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感受到无限的幸福。我要像一把火,照亮寒冷的冬季,温暖他们的心灵。
由此,我要感谢贝贝!是你使我变的成熟许多,是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亲情。而且,我更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做到百分百的对他们好,不在让自己以后深陷在因自己的不成熟而对家人的惭愧与后悔之中!
第二篇:《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清明节放假一直忙于聚会,因此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顾名思义,本书讲的就是习惯,全书所有的描述都是围绕这两个字眼。习惯就像宏,一旦被触发,就会自动运行,这样看来习惯是人类节省脑力的自利性选择,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很懒惰的,它往往只去处理新情况,而熟悉的场景则扔给习惯来应对。
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没有沦为一本热血青年励志指南,无论是框架的建构、层次的划分、分析的方法还是案例的编排、行文的风格,都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扎扎实实的功夫。
本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讲了习惯的三个层次:个人习惯、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其中,个人习惯的剖析是基础,作者在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第一,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引用科学研究的分析结果,认为习惯的内部运行机理可以用习惯回路来概括,而一个习惯回路又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触发条件、惯性行为和奖励。就像早上起来刷牙,早上起来是触发条件,刷牙是惯性行为,而满口清爽则是奖励。时间、地点、情绪、人物、上一个动作或者某个符号都可能构成触发条件;奖励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说白了就是目的的达成或者需要的满足;而惯性行为则是连接触发条件和奖励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作需要通过不断地重复演练构成一个行动组块。另外,习惯回路还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人们本身对于奖励存在渴求,或者说人们本身存在某种需求,而习惯则是将人们的渴求前置于触发条件之后,即一旦触发条件出现,渴求就会出现,进而惯性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发生,而奖励则不过是对渴求的确认和强化。所以说,渴求在习惯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你形成期待时,表示你已经落入了网彀之中。
解释了习惯的形成,就可以进一步阐述如何更好地创建一个新的习惯。大部分习惯的触发条件和奖励其实都是我们可以自主设置的,如果减少触发条件到惯性行为的阻力,那么,当触发条件出现时,人们就更倾向于作出设定的动作。即,惯性行为越便于发生,则越容易发生。而奖励有直接间接、显性隐性、大小长短之分,往往坏习惯都源于奖励来的直接且快捷,而好习惯则往往遥远而周折。这是客观现实,要不哪来好逸恶劳之说呢?我们所能做的是,将奖励设置的更加直接、具体和易于达成。另外,新习惯的形成还需要有坚定的信仰或者信念,就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自制力。团队能够增强这种信念,我们往往选择跟着群体行为而动,在群体行为中,一种信念更容易得到强化。这是一种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仿佛我们常有的思维模式:他们都这样做,如果我不这样好像不太好;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呢……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改变一个旧习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辨认出这一习惯背后的习惯回路,惯性行为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触发条件和奖励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才能够将其剥离出来。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去除触发(推荐打开范文网WwW.)条件和奖励来中断习惯回路,但是这种硬生生的办法往往效果不佳,旧有的习惯回路依然存在,只是潜伏在意识深处,一旦触发条件再次出现,它依然会死灰复燃。另外,一个人的旧有习惯若是被强行打断,往往会遭到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反弹。有时候,当人们遭受重大变故后,会更易于改变旧有的习惯,但这种改变如果是属于心理强制性所致的话,也很容易故态萌发。所以,作者认为习惯不能被消除而只能被替换,而替换的诀窍就在于化生于熟,或者说旧瓶装新酒,即保留住旧有的触发条件和奖励,然后用新的惯性行为来替代旧的惯性行为。最后,就是将新的惯性行为转换为真正的习惯,这有赖于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而计划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计划之外,就是不懈的坚持。另外,团队或者群体活动也有助于改变旧有习惯,其机理上面已经提及,不予赘述。
第三个问题则是如何改变所有的坏习惯。作者认为我们不可能同时改变所有的坏习惯,明智也科学的办法是从核心习惯开始改变。核心习惯是那些 ……此处隐藏6289个字……功的阶梯,没有春天的耕耘,便不会有秋天的收获。凡成功的人,无不在其奋斗的征程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勤奋能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每个人都具备发展的一定潜力和机会,都有取得成功的各种可能性。但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不经过辛勤的劳动、刻苦的努力,潜力再大、机会再多,也将一事无成,因为你没有做好抓住发挥潜能机会的准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勤奋实干,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才能践行“两个至上”行业价值观,才能在为烟草事业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把为烟草做贡献的意愿变为现实。
勤能补拙,业精于勤。社会上的人,能力特别强的人居少数,能力特别弱的人也居少数,多数人处于二者之间。我们一般属于智商和能力没有特别之处的多数人。同样情况下,谁勤奋谁取得的成绩就大。智商不高但因勤奋而取得成功的人不在少数,而智商高但不努力无所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有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是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坚持科学发展观所必需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有了这样的态度,我们的工作作风就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开创烟草工作的新局面。
勤奋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一个连小事都不愿做、做不好的人,是不可能做成什么大事的。“一屋都不能扫,何以扫除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事事勤奋,时时勤奋,甘于从小事做起,从眼前的事做起,点滴积累,步步努力,养成勤奋的好习惯。要想养成勤奋的习惯,必须做到四勤:脑勤、眼勤、腿勤、嘴勤。脑勤,要善于用脑,凡事要问个为什么,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眼勤,要努力扩展视野,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不要拘泥于小圈子,做井中之蛙。腿勤,工作要铺下身子,深入扎实,不飘浮,善于在岗位上创新成才,能够发现和解决他人想不到的问题。嘴勤,要学会交流,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交流就是两个思想。当前,烟草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每位烟草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要把个人的努力汇集成行业发展的动力,作为拓展烟草事业的一分子,就必须围绕中心,把握大局,立足岗位,不懈努力,尽职尽责,干好身边的每一项工作。
勤奋要讲究方向和效率。目标不明、方向不准,就会南辕北辙,越勤奋效果越差。因此,勤奋要以方向为前提,只有在正确判断,找准努力方向的情况下,讲究效率,笨鸟先飞,不仅埋头苦干,还要灵活巧干,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效率。我们烟草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已被实践证明,关键的是需要勤奋工作,埋头苦干,提高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科学管理,严格考核,不断创新激励奖惩机制,形成以企业文化为底蕴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烟草事业冲向一个又一个发展制高点。
第五篇:《幸福和成功》读书笔记
《羊皮卷大全》是我之前一直在看的书!这本书是从世界上最伟大的文献中摘选并整理出来的,作者都是近2xx年来美国各个行业中的成功人士,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循循善诱地向世人告知成功的秘密以及由之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意义。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会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很幸福,感觉到成功的大门随即为我敞开,只要支持,只要再支持一会,等待黎明的曙光,然后紧紧的握住手掌,成功就在掌心了。这个道理说出来只是几个字,却总的做不到,甚至很多事情在成功的前一秒放弃了,错失了唾手可得的成功,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机遇,也不是不够努力,只是少了一份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我不是为了失败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的血管里也没有失败的血液在流动。我不是任人鞭打的羔羊,我是猛狮,不与羊群为伍。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骚,这是羊群中的瘟疫,我不能被它传染。”卷三中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颇为深刻。是的,没有人是为了失败来到世上了,都是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为了体验世界和人生,为了渴求的美好,为了这一切,都在不停的努力着!但是,光有这份心和这个认知还是远远不够,还必须同时意识到,没有什么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获得想要的,首先要付出,其次要懂得付出的方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住! 其实我们很明白,成功的人中不一定都是聪明的,但是都的有惊人的毅力坚持下来了。我们生活在社会里,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一定每一个都能理解我们或者被我们所能理解,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磨难,而我们所能做的有限,仅仅是坚持住,守住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一直一直守护者,不让任何人抢了去。以前没有那么多的体会,直到踏上社会,开始工作,才发现,人看似平等,但真的是有很多区别的。别的不说,光天分和性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做事情似乎总是不如别人那样花的时间少,做的事情却很好。其实一件事情的结局无非只有两个,要么完成预期目标,要么未完成预期目标。但是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却可以有不同的方案,甚至彼此间可能会千差万别到截然相反。然而无论最后是什么样的结果,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够让人体会到很多的东西,从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对我而言这就足够了,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虽然原来的起点可能都是一样的,但后来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他们所接触过的事情,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方案去实现,经历的过程是不同的,从中体会到的东西更是不一样的。
人活在世上,都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更新自我,坚持不懈,直到成功。这不仅是一种觉悟,一种信念,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态度,一个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态度。不管遇到了什么事,都一定要坚持,可以不必别人聪颖,可以不必别人富有,可以不必别人优秀,但是一定要有这样一份坚持,不成功,决不放弃。 在有限人生里,我们面临着选择的惶恐、征服的快乐、挑战自己的勇气,所有大喜大悲情绪都浓缩其中。羊皮卷一书,它浸透着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观,给我们以适应、把握世界的心灵。没有说教意味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人生的真谛:在这个非理性的世界里,也许充满了种种的不公正和令人窒息的罪恶。对待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重要的不是别人如何,而是你如何。追求幸福、财富、关爱是人生的权利。
人生如同一条河流,它静静地流着,有时激越,有时舒缓,于不经意间收获最美的风景。在这条河中你应该始终透彻、明晰,绝不允许任何的玷污,而幸福也许就在下一个转弯处。人生的美在于一种缓慢,缓慢绝非停滞。动手慢慢做与空想也许是“羊皮卷全书”最简单但又最有意义的启发。动手慢慢做,困难得以征服,自我得以超越,于是托特建成了贯穿巴拿马的铁路;乔治挖出了法国人挖不出的运河;身无分文的洛克菲勒成了百万富翁。怀有梦想的人很多,但实现梦想的人太少,最伟大的力量在于动手。言不行、行不果,绝大多数人沉沦在很多微不足道的借口中,梦想很容易,实现很难,仅仅一个自我已难以逾越,何况其它各种纷扰?
幸福和成功最终要靠我们自己。一个人要去做什么,决定权在自己,成败的结果可以说是个人的奋斗造成的。自己可以选择愉快、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或者相反。显然前者导致成功和幸福,后者则导致失败。要成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如果思想上松弛,或者不想投入,那么,成功之梦必然成为泡影,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很多人都在寻找,看了这本书,让我若有所思!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惠购文秘网 www.legou26.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