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

时间:2025-03-27 08:20:51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此文共11549字]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

从接受教育以来,凡是有关历史的东西,我从来都没感兴趣过,也包括这门《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课程。要说之前不喜欢历史课是因为它的文字太过于枯燥,现在是因为自己的确实不喜欢。所以要我写一篇规范的关于历史的学术论文那实在是太难为我了,因为自己脑子一点关于历史的东西都没有,写不出来什么好的文章,就选择了写感想。

在我接受的历史教育历程中,每次一谈到我国的历史,编者们就开始肆无忌惮的吹嘘,什么华夏上下5000年历史文明;什么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什么伟大的四大发明;什么历朝历代的丰功伟绩,他们的疆土多么的大,他们的文明影响多么深远……这让我感觉就像一个失败者在别人面前或者安慰自己说自己曾经是多么的辉煌一样,令人厌恶。我承认那些丰功伟绩都存在,而确实也存在,我就是不知道我们了解这些有什么意义,让我们觉得身为华夏儿女感到骄傲?还不是有那么的多同胞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再说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有5000多年的文明。借用某老师的一番话,"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什么5000年文明,朝代的更迭,一帮人战胜了另一帮人,然后更换姓氏,开始破坏上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文明植入自己的文明,文明并不是得到了延续而是遭到了毁灭"。到今天只剩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明了,人们仅存的良知和道德被鼓吹是中华5000年文明,试说他们之间还有联系吗?一位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教授曾说过: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也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因为《礼》曰:"华夏,重信义。而胡人,无。"这些足以让我相信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编者们对历史教育如此的不负责任,试问他们是真的热爱这个祖国还是盲目崇拜啊?

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们常常居高临下,想象自己站在真理和知识的制高点上,用教师爷的态度自说自话地编写着教科书和入门书,我们的教科书和入门书用教条替代了历史,书里面所讲的历史仿佛不再是一个有人有事的时间过程,而是一个在某些怀有政治意图的强迫性架构中被分解填充的东西,几千年的故事被压缩成干巴巴的半打理论和一堆概念。其实,想一想就可以明白,当一个学生在面对这样的教材时,他并不能够感觉到历史的流动,却只能被动地捧着一大堆被"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经济背景"等等分割切开出手的概念,尽管概念作为知识,比较容易背诵、复述和考试,但是真实的历史就在僵硬的条块中渐渐流失。

当然,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历史教育,脱离了历史教育的本质,让我觉得研究历史是没有意义的,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为了证明我国历史的辉煌。然而那辉煌早已成为过去,于当代人毫不相干。可我却没看到历史研究的另外一面,就是通过研究历史,取得治理国家的政策和方法。这与我个人短视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面。记得老师课上讲到清政府为了保护其满族血统,阻止汉人迁入其祖籍地,由于人口稀疏最终导致被俄罗斯占领,丢失了国土丧失了尊严。而我国的统治阶层却没有从历史中意识到这一点,依旧严厉控制国人移民,导致我国人口数量已经严重超出了国家资源的承载能力。(由于上课没做笔记,这部分内容表述的不是很详细,望老师见谅)直到听到老师讲到这个例子,我才明白研究历史还有这一层的意义。历史的事实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成功的事件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在失败的事件中得到教训以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意义重大,而对于历史教科书上歌颂祖国历史的辉煌我还是不认同。

历史真正的普遍的意义仍然在于布罗岱尔说的"国民意识"的建构,用一个比喻说罢,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一定是对于村庄位置、房舍田地、乡亲父老、水井道路的具体再现,而是一种关于故乡的温馨感受。布罗岱尔在他自己写的《文明的文法》这本教科书的序言中说,"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主义的编造,也不应当只沉湎于人文注意,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希望我国的教育部能够意识到教育上的问题,并尽快的加以改善。

上面是个人对历史教育问题的看法,希望老师批评指正。对于文章中引用一些的老师的话来证明"我国有5000年历史却没有5000年文明"而不是引用来自可靠文献上的内容想向老师说明一下。记得老师说写论文引用别人的观点时,一定要对读者负责,引用的观点需要来自可靠文献。但我也觉得,一个观点一个想法的传承是看读者的,读者认为对的东西才会去接受它,这是读者的主观性。如果非要限制引用来源,会导致一些很好的想法或者观点得不到很好的传播。我也不是追求另类,我只是在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可能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在别人那是错的,但在我没发现它是错的时候我都会认为它是对的,而只要有一天我发现能证明它错误的时候我就会认为它是错的了。就像上次提到关于"封建"这个问题一样,一个观点的表述只要有足够的理由让读者相信,读者就会接受它,如果读者怀疑,这个观点即使引用了再多的论着也是枉然。

第二篇:中国近代经济史

1日本多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政策是由日本最高当局,关东军和“满铁”共同制订的。 2《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

3在东北地区凡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都要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中国人几乎4不可能从事这些行业和领域的经营活动,日本可任其需要随意掠夺东北的资源和财富。 55月31日,国民政府又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并把察北,冀东拱手让给日本。

6日本对华北,华中进行经济掠夺的机构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兴亚院”,“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等。

7日本在几个不同的阶级,其经济侵略政策也有所演变:第一阶段自“七七”事变至1938年底第二阶段是从广州沦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止,第三阶段自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1944年盟军全面反攻前为止第四阶段自盟军全面反攻至日本战败投降战败时止,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军事地位逆转,其军事战略由攻势转为防御。

893%的石油和55%的黄金采量,铁路长度占全国的41%,对外贸易占全国总额的37%,是当时全国唯一出超的地区。

9满铁与满业的名词解释

“满铁”是“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的简称,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亲笔下昭书指令成立起来的一个殖民机构

“满铁”虽然以经营铁路为主,但还经营船舶,矿业,石油,钢铁,煤气,仓库,码头,金融,旅馆,报纸等企业以及移民部门,并拥有铁路守备军队和庞大的调查机构,广泛搜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

“满铁”的业务被限制在经营铁路方面,其供销业务则由另成立的“日满贸易公司”经营,其他附属于“满铁”的许多重要企业1944年这两个系 ……此处隐藏6992个字……税,鼓励出口。

5.开放门户,引进外资,吸引侨资。

6.统一度量衡,改革币制,提倡新式金融业。

7.改组商会,规范经济社团。

对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第一、政策法规可分为三个层面:

1.界定和规范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组织及其行为方式。

2.进而保护、扶持和奖助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合法活动。

3.为社会经济生活造就所需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第二、政策法规的政策取向与控制聚敛的政策取向

扶植奖励和控制聚敛的矛盾,源于经济政策的综合背景,是中国资产阶级与北洋军阀官僚两大利益集团斗争和抗衡的产物。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初期,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二元性质,并赋予经济政策的双重性质。从中既有积极的特征和进步的倾向,也可见其被动性、短期行为、缺乏连续性及实效等特点,更能反映其财政本位、非经济导向的部分本质。矛盾双方的对立集中表现在发展还是不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这一问题上,后者居于主要和主导地位。

对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评价:

一、对清末新政的继承和完善。北洋政府以清末的经济立法思想为基础,制定了各项制度保

证自由经济和市场秩序的建立和推行。北洋政府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在法律范围内,人们有保有财产和营业之自由”体现出了清末经济立法中的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思想。同时,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较清末新政更加完善和统一。

二、北洋政府经济立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存在着一

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法律种类欠缺,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缺乏权威,实施不力;立法滞后于发展,形同虚设;经济立法活动受很浓的个人色彩。

三、北洋政府经济立法活动的进步作用。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活动,规范和引导了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商法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活动受各种政治力量的制约。北洋政府既有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

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是在各种政治力量制约下的产物。

3. (导论)1840—1949近现代经济史的主线(经济形态的变化)

1840—1949近现代经济史的主线是经济形态的变化,以经济形态的变化为主线研究整个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崩溃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胜利这一辩证消长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规律性。 依照这个主线,可以将这段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1)1840-1894年,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由独立的、封闭的封建经济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以鸦片为主的商品侵略;由传统向近代质变;附属国经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国民经济负增长。

(2)1895-1937年,甲午战争到失败抗日战争爆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和深化、

基本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点:资本输出成为主要手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官僚资本形成并占统治地位;国民经济缓慢增长。

3)1937-1949年,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和胜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点:国统区、日占区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三类地区的三类经济。 国统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厂矿内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不断增加法币发行量,发展后方工矿业,对日进行贸易战和物资战。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缺乏长期抗战准备、国民党的吏治腐败,抗战后期,国统区工农业生产普遍出现衰退。抗战后,国民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在国民经济中占垄断地位。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国民党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城乡经济不断衰退,不断的通货膨胀使国统区的经济秩序完全被破坏,城乡经济处在崩溃过程中。

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日本帝国主义在日占区实行金融掠夺、工农业掠夺和贸易垄断政策,给日占区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抗战时期,我党在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采取一系列正确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使农业、工业、商贸、金融等各项经济事业日益蓬勃发展。抗战后,我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使(请收藏本站Www.)解放区的经济向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94年,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由独立的、封闭的封建经济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征:以鸦片为主的商品侵略;由传统向近代质变;附属国经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国民经济负增长。

第二阶段:1895-1937年,甲午战争到失败抗日战争爆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和深化、基本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征:资本输出成为主要手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官僚资本形成并占统治地位;国民经济缓慢增长。

第三阶段:1937-1949年,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和胜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征:国统区、日占区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三类地区的三类经济。 国统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厂矿内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不断增加法币发行量,发展后方工矿业,对日进行贸易战和物资战。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缺乏长期抗战准备、国民党的吏治腐败,抗战后期,国统区工农业生产普遍出现衰退。抗战后,国民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在国民经济中占垄断地位。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国民党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城乡经济不断衰退,不断的通货膨胀使国统区的经济秩序完全被破坏,城乡经济处在崩溃过程中。

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日本帝国主义在日占区实行金融掠夺、工农业掠夺和贸易垄断政策,给日占区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抗战时期,我党在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采取一系列正确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使农业、工业、商贸、金融等各项经济事业日益蓬勃发展。抗战后,我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使解放区的经济向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本网向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近代经济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近代经济史期末复习答案

近代经济史论文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第五专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此文共1154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惠购文秘网 www.legou26.com 版权所有